1. BZDs的成瘾性:1960年,世界上第1个BZDs氯氮在临床使用,随后,第2个BZDs地西泮在1963年上市,这些药物的出现使巴比妥类药物的处方量急剧下降,到1977年,BZDs成为全球最常开具的处方之一。然而,随之开始出现BZDs成瘾的报道。BZDs成瘾相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耐受性、戒断症状及精神依赖。失眠患者通常连续使用数天BZDs即可产生耐受现象,目前关于BZDs耐受的机制尚不明确,以往的观点认为BZDs长期使用之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单位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耐受性的发生过程,但是,目前的临床前试验证据仍不一致。在短期使用BZDs的患者中,有15%~44%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稽延性戒断症状,主要包括焦虑、失眠、抑郁、知觉和运动症状、耳鸣、感觉异常以及胃肠道症状。而长期使用(大于6个月)的患者在突然停药后会有40%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戒断症状,而其他的60%则会出现相对较轻的戒断症状。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与BZDs的使用剂量、用药方式以及多种BZDs的联合使用有关。此外,还与使用者的生理状况、精神状况以及药物滥用史有关。即使治疗剂量的BZDs在连续使用3~6周之后,突然停药也会出现撤药症状。在某种程度上撤药症状与戒断症状极为类似,常见的症状包括焦虑、坐立不安、反跳性失眠、易激惹,少数可有胃肠道症状和听觉过敏。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会出现上述撤药症状,但如果患者不符合药物滥用或依赖的诊断标准,不能仅通过撤药症状就诊断为BZDs依赖,因此,临床工作者应该注意鉴别BZDs的撤药症状。一般来说,BZDs的撤药症状会出现与原有症状相似的表现或者原有症状的反跳,但是程度更为严重,持续时间较短,如反跳性失眠,常常具有自限性。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假性撤药症状,表现为对症状的过度解释,往往是由于患者对戒断症状具有过高的预期或心理负担。
目前关于BZDs戒断症状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动物实验显示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激动剂巴氯芬以及5-HT3受体拮抗剂扎考必利均可降低BZDs成瘾所导致的戒断症状,其戒断症状的产生可能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复合物表达下调、钙离子外流增加以及5-HT活性增加有关。有研究显示,与多数阿片类物质相似,BZDs成瘾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腹侧被盖区特定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来减少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性。从物质成瘾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自然奖赏(如食物和性)还是大多数成瘾性物质都会激活大脑多巴胺能环路。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与BZDs相关的受体表达以及停药后的戒断症状上,忽略了与奖赏控制相关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性,如果能够改变BZDs与中间神经元结合受体亚单位的亲和力,将有可能降低其潜在的成瘾性,对于BZDs在临床上的广泛和安全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2. nBZRAs的成瘾性:由于BZDs的安全性问题,1992年FDA批准了第1个nBZRAs唑吡坦用于治疗失眠。不同于传统的BZDs,nBZRAs对γ-氨基丁酸A型α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且不作用于其他的受体亚单位,因此较BZDs表现出更少的不良反应。但是高剂量的nBZRAs对其他的受体亚单位也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失去了对于γ-氨基丁酸A型α1受体的特异性,以致于带来与BZDs相同的成瘾性及戒断症状。nBZRAs的戒断症状与BZDs类似,主要包括心理渴求、失眠、焦虑、震颤、心悸,较少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或精神错乱,戒断症状通常在5d左右达到高峰。较为严重的戒断症状包括出汗、恶心、呕吐(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精神错乱或者幻觉,严重的戒断症状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适时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戒断症状的发生。早在2003年,Hajak等系统综述了nBZRAs相关的依赖或滥用问题,结果显示截止到2002年,共有36例唑吡坦和22例佐匹克隆滥用者的病例报道,在不同年龄组及性别中均存在滥用情况,整体而言,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的依赖发生率相似。但相比BZDs,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的成瘾性均较小,但存在药物、酒精滥用史及精神病史的患者其成瘾风险增加。2014年Victorri-Vigneau等更新了nBZRAs相关的滥用或依赖问题,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共有30例唑吡坦滥用的病例报道,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4~78岁,将近40.0%的患者有物质滥用史,57.7%的患者在停用唑吡坦后出现了戒断症状。国内目前仅有一些零散的病例报道,这些患者多具有物质滥用或精神疾病史。此外,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也可能会因误服或重复服用而导致nBZRAs滥用。从目前nBZRAs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病例报道阶段,尚缺乏机制相关的研究。一方面,由于nBZRAs上市时间相对BZDs晚,临床使用仅仅有二十几年时间,关于nBZRAs成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另一方面,相较BZDs,nBZRAs的成瘾性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相对较好。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成瘾的潜在机制。
3. 其他催眠药成瘾性:相比BZDs和nBZRAs,其他催眠药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部分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并未被纳入管制药物。而第1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长期使用可具有成瘾性。此外,关于新型催眠药suvorexant成瘾性的研究尚缺乏,近期的1项研究在36例娱乐性多药滥用者中,比较了suvorexant和唑吡坦滥用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suvorexant整体滥用倾向略低于唑吡坦,但是目前仍无上市后的实际滥用数据。
三、催眠药的合理使用